沒有人比中國人更有儀式感
儀式感一定不是一個新詞,中國人從古至今便把對儀式感的把握融合進與天地自然一體的規(guī)律里,把表達藏進一日三餐,藏進禮尚往來,藏進祈福祝愿,藏進字里行間。
這是中國人的智慧,表達要含蓄,情意要濃厚,舉手投足的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該具有存在的理由,才算不負神明的庇佑。
所以在中華這片古老的大地上,流傳千年的文化與傳統(tǒng),總會在一些特定的時令節(jié)氣,變成一場老百姓共同的狂歡。流傳下來便成節(jié),成了民俗活動,成了一方水土一方人共同的情節(jié)。
南方有花市——廣州花市
廣州又叫花城,不只是因為這里氣候原因而花多、花好,更是因為這里有過年“行花街”的習俗。大年三十的晚上,吃過年夜飯之后,廣州人一定要去“行花街”。
行花街一說,并不是逛花卉市場那么簡單,對廣州人來說,過年行花街對廣州人的意義高于一切。廣州人的春節(jié)是從行花街開始的。
廣州花市最早起源于晚清時期,到光緒末年,已形成元宵花市的傳統(tǒng),且規(guī)模逐漸擴大。清末除夕花市時間一般在農歷十二月廿四日至除夕中夜,以售花為主。民國時期,日本扔炸彈也未阻斷花市的熱度,在大年除夕進入最高潮。
在如今的花市上,除了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買花,逛花,更是一種情懷的感受和表達,水上花市、作畫寫春聯(lián)、醒獅等多種形式在花市上也豐富起來,花市的形式雖然變了,但對每一個廣州人來說,只有行過花街才算是過年。
北方有冰燈——哈爾濱冰燈節(jié)
聞名全國的哈爾濱冰燈節(jié)已經舉辦了40多屆,但很少有人知道第一屆冰燈節(jié)是在1963年的元宵節(jié)開幕的。當年哈爾濱市委第一書記任仲夷到廣州開會,看到廣州文化公園的花卉展繁花似錦,彩燈璀璨,人如潮涌。他心想,廣州搞花市,那哈爾濱可以有什么呢。
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,他看到路邊一位老人在一塊冰坨中心鑿出一個空間點蠟燭,蠟燭閃爍的光芒與透明的冰塊相映成趣,美不勝收,冰燈的概念由此形成。
由此哈爾濱冰燈節(jié)便成為了來自北方大地的一首民間詩詞。雖然冰燈的歷史并不如花市一般悠久,但作為中國冰雪藝術的搖籃,哈爾濱冰燈馳名中外,飲譽華夏,是目前世界上形成時間最早,規(guī)模最大,已成為傳統(tǒng)項目的大型室外露天冰燈藝術展。
游客不僅可以參加冰燈游園會,觀賞各種冰雕藝術,而且還可以參加松花江冰上世界的體育活動,坐冰帆、打冰猴、溜冰、觀看冬泳比賽和冰上婚禮,參加冰雪節(jié)文藝晚會等活動。
在冰天雪地的日子里,科技手段與自然氣候結合,共同傳遞了一方人民對于未來的美好期望。
沿江有燈會——從秦淮到燈城
燈會作為中國傳統(tǒng)民俗的重要一環(huán),在各地都有當地特色的呈現。最著名的自貢燈會到秦淮燈會,都是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組成的長江沿線流域的民間藝術。
秦淮燈會又稱金陵燈會、夫子廟燈會,是流傳于南京地區(qū)的民俗文化活動,“老南京”有句俗話:“過年不到夫子廟觀燈,等于沒有過年;到夫子廟不買張燈,等于沒過好年。”燈會上還展示剪紙、空竹、繩結、雕刻、皮影等南京民間藝術,以及歌舞、曲藝、雜耍娛樂活動。
廣大民眾為了祈求風調雨順、家庭美滿和天下太平,在秦淮燈會時通過扎燈、張燈、賞燈、玩燈、鬧燈等諸種形式不斷地營造出"萬星爛天衢,廣庭翻人潮"的美好意境,寄托自己的良好愿望與生活追求。
漢族自古以來就有“上元燃燈”的習俗,一層薄薄的油紙,一盞瑩瑩的燈,里面滿滿的都是人們對新一年的期待和祝福。從秦淮到西南,在四川,最具代表便是一年一度的自貢國際恐龍燈會。
從1988年走出四川開始,自貢燈會毫無疑問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偉大成功。而從最初的剪紙藝術與彩燈的融合,發(fā)展到后來以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重要代表“瓷器”與彩燈的融合,藥瓶扎燈的組合,都是自貢燈會在文化傳承上的創(chuàng)新。
無論是鬧元宵,龍?zhí)ь^,吃粽子,劃龍舟,還是賞月圓,登高山,這些流傳在中華大地上的民俗,是中國人對于對于這種傳承的堅守,是對天地自然的敬畏,更是對明天的美好期盼,這些民俗形式無論在千百年來,做了多少改變,唯獨不變的是國人對愛與希望的表達,自然共存的本分,以及家的熱愛,這些不變的情懷才是我們傳承的意義。
有希望的,才叫中國年。